网站首页 本馆概况 新闻动态 群文专题 文化活动 培训中心 艺术团队 文艺创作 非遗保护 党建工作 视频中心
 
嫱湖、琰池民间传说故事
日期:2015-06-25 来源:东胜文化馆 作者: 访问量: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以纪念昭君出塞和文姬归汉而来的嫱湖、琰池的故事又来已久,一直在东胜区及周边旗县广为流传。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50年,增强了汉族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为此,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蔡文姬归汉以后,草原人民对其怀念之情无处寄托,嫱湖和琰池的故事就凝结了鄂尔多斯人民对王昭君和蔡文姬的怀念之情。

嫱,指昭君。公元前33年,胡汉和亲,昭君随胡汉单于远适匈奴,娶亲队伍浩浩荡荡沿着秦直道北上,适逢天气炎热干燥,自幼生长在长江边的昭君对水的渴望可想而知了,遂派人在直道旁寻找有水的地方,令人难以相信的居然在秦直道旁三公里处有一天然湖泊,这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昭君大悦,思乡之情荡然无存,胡汉单于见昭君如此高兴,即命令在此大造九座宫殿,以表诚心。后来昭君每每思念故土都要到此小湖上荡舟游玩,小住几日。后来人们将这小湖叫做嫱湖来纪念王昭君。

琰,指蔡文姬。东汉末年蔡文姬则于兵荒马乱中为董卓旧部羌胡兵所掳,流落至南匈奴左贤王部,在胡中十二年,生有二子。随着曹操军事力量的不断强大,将蔡文姬从匈奴赎回国中,蔡文姬能回到日夜想念的故国当然十分愿意,但是她要离开在匈奴生下的子女又觉得悲伤。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下,她念着自己写下的诗歌《胡笳十八拍》沿着秦直道别亲归汉。蔡文姬仰慕王昭君,上直到时,特去嫱湖拜竭,并命令人在嫱湖西面挖了个大水池作为留念,以示陪伴,后来人们将这个水池叫做琰池。




 
版权所有 东胜区文化馆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宝日陶亥东街10号 联系电话:0477-8361264
蒙ICP备18005815号-1

蒙公网安备15060202000165号

技术支持:鄂尔多斯市宏易科技有限公司